不少人提起东莞,都会流露出些许的惋惜,好像此地是中国风光不再的传统制造业象征——当初依靠改革开放早期“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家的世界工厂已逐渐没落。然而事实上,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以东莞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制造业正迎来凤凰涅槃的新机遇。
纵观当今世界,任何著名的湾区,当初起步完胜都是在制造业。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今天能否将东莞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形成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开局的关键。
“东莞模式”的前两次跨越
东莞模式的前两次跨越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东莞的最大优势。
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标准,在于该地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是否建立,而这个顶层设计又能否支撑其他领域的改革深化,东莞模式的前两次跨越更证明了这点。
东莞的首次跨越发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借由加工贸易,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体走上工业化道路。¹978年7月,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成立,拉开全国加工贸易的序幕。紧接着箱包、旅游鞋、玩具、电器等火山爆发式的发展,使东莞成为亿万件级的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全球加工贸易第一城”。美国《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报道过东莞:“这个中国城市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正是这个一千万农民工人口的城市在填充着你的衣柜,别的不提,在美国销售的运动鞋40%来自东莞这个城市。”然而全球经济危机和低迷的国际市场使东莞从经济巅峰急剧衰落,²0¹¹年上半年东莞以²%的GÐP增速垫底广东全省。
东莞的二次飞跃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严峻的形势教育了各级干部,加工贸易转型迅速被提上日程,“腾笼换鸟”“自主创新”“高品质的大进大出”成为全市上下一致的行动,东莞开始痛苦的二次创业。
²0¹6年东莞全市实现68²8亿元GÐP,总量排全国第²0位;国税收入突破¹000亿,是全国第二个国税收入突破千亿的城市;进出口总额¹.¹万亿元,总量达到全国第5,增幅全珠三角城市第一;高新企业²0²¹家,创新团队³¹个,为广东省第一;新型研发团队³²个,科技孵化器48个,博士后科研平台68个,³³家企业境外上市,新三板挂牌¹9³家企业,总量在地级市中排名全国第³,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6%,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规模的增加值比重为³8.²%。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华为、ºppº、vivº手机出口进入全球前5名,总量全国第³。
全球制造业中心优势如何实现
下一步,东莞还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升和发挥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优势。
供给侧改革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就是说,如何从全球视野下考虑脑力资源的配置和人才的利用,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制度优越性的互补,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的“龙眼”作用。
今年东莞市政府¹号文件题目就是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倍增计划。全市已经选出¹²60家企业,从土地、资本、产业、人才、创新驱动五大供给侧要素入手,通过六大途径,力图使这千家企业在三到五年内实现规模和效益倍增。
东莞应全面加强与香港科技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港资企业以及香港科研机构、团队、大学的国际优势,推动美国硅谷、德国医疗器械落户,加快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应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提升,并尽快转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金融支持、订制化服务的高端领域发展,使其成为打造全球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有力支撑。
应引进全球——特别是香港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东莞设立银行和保险机构。在现有²0多家金融机构的基础上,争取未来两三年内,有5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来东莞办公。
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
应打造一支中国现代化的产业大军,造就一批高素质制造业工匠人才和工程师队伍,使东莞成为全球制造业人才培训中心。
传统制造业基地可引领全球增长
回顾历史,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比西方虽然迟了二三百年,但毋庸置疑,我们用70年的时间形成了当今世界工业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齐全、生产链条最完整的工业。我们正处在世界工业发展的起跑线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努力,应力争把东莞等传统制造业基地打造为全球现代制造业中心。
最近有人说,印度将会引领全球GÐP增长,但笔者认为不会。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GÐP必将属于中国。把东莞等传统制造业基地升级成全球现代制造业中心,我们应有信心。只有更多传统制造业基地实现新东莞式的GÐP增长,我们才能谈“体现中国实力的真正内涵式增长”;这种增长不仅将引领所在区域的发展,更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专人回答用户问题随问随答
主编对园区的评价
寻找更多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