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厦镇打造生态宜居宜工宜商的深港后花园
——塘厦建设生态宜居城镇纪实 一座城镇能绿得如此彻底,不容易;一座中国制造业名镇、中国千强镇(第5名)能绿得如此完美,更不容易,这需要巨大的付出,更需要持之以恒。而塘厦做到了,这无疑是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经济与宜居生活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题
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绿色GDP”工程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塘厦,是最早兴起的制造业城镇之一。随着大批制造类企业的进驻,以及制造业的兴起,塘厦的口袋慢慢地殷实起来了。
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地给塘厦带来了环境问题,部分传统制造业的高消耗、高污染企业也粗暴地吞噬塘厦的自然环境。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模式在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让塘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前面临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的巨大压力。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经济发展弊病已经凸显。面对越来越紧缺的土地资源,塘厦镇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策略。进入21世纪后,塘厦镇便规划了生态绿色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绿色GDP”五项工程,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塘厦的生态绿色建设的付出是巨大的,生态绿色建设一开始,塘厦便拿出了壮士断腕的气概,淘汰了一批粗放型企业,同时在企业的“入户”大门上挂上了一层绿色滤网——要来塘厦,先问生态!
壮士断腕需要勇气,而断腕重生则需要智慧。提高了招商引资门槛后的塘厦,开始苦练内功,筑绿巢,引金凤。在这种大背景的推动下,一个个优质的工业园区诞生了。
塘厦西南部的科苑城信息产业园就是坚持“工业入园”的生动案例。该园区常务副总经理梁道告诉记者,在“工业入园”模式的带动下,产业经济逐渐成形,而一批经过千锤百炼的企业也逐步凸显龙头地位。如今,科苑城入园企业达117家,已建成投产企业78家,主要集聚在通信电子、平板显示、汽车电子和航天电子这4条高新产业链上。
“工业入园”模式产生了经济、社会多重效益,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物流成本,集中污染处理,为腾出环境容量预留了空间。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梁道说了一个细节,该园区抓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调整了产业结构,把一些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型、技术落后、社会效益差的企业调整出去,腾出了一些空置的厂房,按照产业规划的要求,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企业。
而科苑城只是塘厦走向更理性和成熟的“择商引资”理念的缩影。在服务好现有企业的同时,引进一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才能做大做强塘厦的经济总量。
因此,塘厦在继续承接产业转移时,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认真执行环保各项制度,有效地从源头上把住污染入口关,坚决杜绝引进“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并积极治理已投产的“三高”企业,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据统计,近两年共拒批环保不合格项目70多宗,分期分批关闭镇内“四纯两小”企业14家,淘汰“两高一低”企业16家,推动160多家企业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每万元GDP耗水、每万元税收耗电分别下降5.4%和1.04%。仅是今年一季度,塘厦在招商引资上就拒绝了8家“两高一低”企业。
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一些企业也在改造提升中实现了低碳发展,从事不间断电源研发、制造和供应的塘厦志成冠军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志成冠军经过12年的发展,到2007年年销售收入达8.57亿元,但公司不喜反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保压力大。据该公司副总裁欧阳秋桂介绍,不仅先后花去上千万元用于添置处理“三废”的环保设施,而且平均每天还要花费数千元的化学原料投放到生产废水中对铅酸进行处理,就这样仍免不了担心环保出问题。
欧阳秋桂说,该公司去年就裁减了年产值6个多亿铅酸蓄电池的生产线,选择了产业基础好、优势相对突出的电动汽车、新能源、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像志成冠军一样,通过科技创新走低碳发展、转型发展之路的企业不在少数。有资料显示,塘厦镇具有自主品牌的外资企业超过70家,获得各类名牌名标28个,其中志成冠军、坚朗五金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设立研发机构,全镇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46家,科技型企业近600家。
无疑,生态绿色战略的实施,不仅让塘厦从“四个难以为继”中突围,还使得塘厦在经济发展中巩固了优势,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为实现21世纪的“人才”战略抢得了先机。
深化
建生态宜居城镇为新世纪发展赢得先机
回顾2010年,东莞市积分入户在全市首次铺开,塘厦的537名入户指标很快就被挤爆。在全市32个镇街中,除了两个城区街道,塘厦镇的入户最低分数线全市最高,而全市的积分状元也花落塘厦。
这个现象侧面地反映了塘厦户籍含金量之高,而在塘厦户籍这金本本中,生态宜居无疑占了很大分量。
“我还记得两年前,同时来我们这看房子的黄先生和李先生。当时,两位顾客都具备了付首期的能力,但黄先生选择了继续观望,而李先生则咬牙买下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产,当时的房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两年后,李先生结婚生子,其乐融融;而黄先生则一直徘徊在塘厦房价持高不下的胡同里。现在,我们新楼盘的开盘价就超过了6500元。”塘厦博登湖地产一客户经理向记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从塘厦积分入户和黄、李两位购房现象中不难看出,不论是入户还是定居,塘厦的吸引力都落在了“生态宜居”四个字上,试问谁不想生活在一个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现代化城市中呢?
其实,塘厦走的“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的目的已初步达成,“我们立足建设生态宜居城镇,突出山水自然禀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品质形象,努力营造一个生态良好、宜居宜商的投资经营环境,促进高端人才和生产要素向塘厦集聚……”这是塘厦镇在即将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县镇绿色发展论坛(塘厦分论坛)的一段报告内容。
一目了然,塘厦镇实施“生态绿色”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为了在21世纪的人才战略中抢得先机,塘厦镇不但为企业筑了个好巢,更为人筑了好窝。从积分入户和黄、李购房事件中,也不难看出,有意向在塘厦扎根落户的高素质人才的比率正在逐步攀升。
再看看塘厦近年来在生态宜居方面的一手手妙笔:
构建“双圈层保护+网络状”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其中,第一圈层是城市外围山林、农田、园地、河流、水库等组成的生态圈层;第二圈层是由围绕建成区4条高速路绿化隔离带组成的绿地圈层;网络状是由城市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镇拥有樟木头林场和大屏嶂林场2道绿色屏障,大小公园、广场54个,园林式单位26个、园林式小区8个,形成一个生态区域绿地环绕、生态廊道互连、绿色斑块点缀的动态网络。
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绿色GDP”五项工程,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提高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使全年优质空气天数超过345天,地表水质达到东江二类标准。同时,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城市绿化,维护优美宜居环境。
积极创造宜居条件,莞深高速、龙林高速、从莞高速、深圳外环高速共同构成塘厦环城高速通道,省道358公路、东深路、龙林辅道、四黎路、桥清路等形成对外高速交通网络,实现深莞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投资9亿元建设塘厦新医院工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1个中心、17个站点”网络,建成“15分钟卫生服务圈”。累计投入近5亿元建成塘厦中学、塘厦初级中学和塘厦中心小学新校区,扩建塘厦理工学校、水霖学校高中部,设立了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和发放低收入新莞人子女学费补助,发展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利用城市展示馆、图书馆、演艺馆、体育馆等先进场馆,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名家名画”作品展、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等活动,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由此可见,塘厦镇通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弥补了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经济转型的成果真正惠及到人的转型上来;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使更多企业总部落户成为可能,为城市升级对产业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赢得了新世纪发展的先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经济与宜居生活共同进步的新路子。
双赢
循环经济模式让产业和环境实现双赢
在追求绿色GDP增长过程中,塘厦镇描绘出了一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产业与环境这两个理论上无法统一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催生绿色GDP。
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所引进的CDM项目,便是塘厦循环经济中的一个典型。以往一直采用简易堆放方式的石潭埔垃圾填埋场,累计填埋垃圾约370万吨,每天进场垃圾约800吨,臭气和渗沥液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从2009年开始,塘厦便花2800万元引进了CDM项目,实行封闭式管理,并与环保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沼气回收发电再生能源工程,至今已发电250万度,垃圾填埋气处理量162万立方米,温室气体减排量1.5万吨,节省标煤1000吨,成为联合国炭交易项目。
在CDM项目运转下,塘厦最大的垃圾场已变成了一片绿洲,埋在绿洲下的垃圾却变废为宝,为塘厦输送着工业生产能源。这仅仅是塘厦镇在创绿方面的一个例子,而塘厦镇的绿色篇章也正是由这样的一个个例子所组合起来的。
实际上,塘厦镇在为催生绿色GDP做规划。通过塘厦《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可以获知,塘厦镇很早就规划出了“内聚中心、做强城区;南拓外围,融入深港”的发展战略,结合环绕中心城区的山林、田园、河流等自然资源,围绕塘龙路-塘清路和蛟坪路-桥蛟路2条横向发展轴,以及宏业路-东兴路和体育场路-沙湖大道2条纵向发展轴,构建出外低内高、外疏内密的圈层形态,实现自然与城市和谐交融。同时,结合产业经济的工业组团布局,在建成区内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林村组团、科苑城组团、莆心湖组团、凤凰岗组团为支点的“一主四副”镇域空间结构,走出了一条依托自然资源、带动区域发展的路子。
在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该镇更是将产业与环境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超前的设计,为产业与环境架起了一座相互交融的桥梁。这些设施包括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所引进的CDM项目,全国首家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白泥湖水质净化厂林村污水处理厂以及石桥头污水处理厂、东莞南部潲水处理厂等等。使得目前塘厦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7.5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
目前,塘厦建立了5个循环经济企业示范工程,倡导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把上游废弃物转化为下游原材料,实现废物零排放;在13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投入近600万元,在行政新区、迎宾大道、环市北路、环市南路、环市西路、蛟坪路、东深二路等多条路段安装路灯节能器,推进路灯节能器建设项目,节省用电达38%,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的确,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两者之间只有通过完善规划统筹全局,超前设计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塘厦绿色生态威水史
2007年4月,被授予“广东省绿色名镇”。
2008年4月,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009年2月,被授予“广东省生态示范镇”。
2009年3月,被授予“中国绿色名镇”。
2010年5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镇”。
2010年7月,被授予“国际生态安全示范镇”。
2011年3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统一更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实现工业化和生态宜居城市并驾齐驱
过去30年,塘厦镇凭借着“三电产业、高尔夫产业”等制造产业,已荣登东莞五强镇、广东中心镇和中国千强镇(第5名),该镇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现代制造业重镇、世界高尔夫名镇”的美誉。
近年,该镇又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绿色GDP”生态绿色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镇、国际生态安全示范镇等国内外重大生态大奖,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经济与宜居城市建设的新路。
210年塘厦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9.2亿元,实现各项税收29.63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8007元,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塘厦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制造产业为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土地、环境的压力。
去年,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产出GDP是14.5亿元,而塘厦只有1.5亿元,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是注重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并驾齐驱,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建设幸福塘厦。
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政府工作的“头号工程”。因此,早在2009年,我镇就研究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以强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
目前塘厦大力推进宜居城镇建设,就是要将塘厦建设得更具吸引力。产业转型能够为城市升级提供空间支持和群众基础,进而将引进更多高端的、产值高、能耗低的产业,宜居城市和工业化齐头并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一。
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经济繁荣、安全稳定、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是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是宜居城市的核心价值。
塘厦地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大走廊的黄金地段,镇域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21个社区,户籍人口4.6万人,新莞人近50万人。目前全镇拥有樟木头林场和大屏嶂林场2道绿色屏障,大小公园、广场54个,形成了一个生态区域绿地环绕的网络。全年优质空气天数超过345天。
近年来,塘厦还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园林城镇、国际生态安全示范镇等荣誉,获得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和部门的认可。因此,区位、生态、经济的复合优势,也增强了我们建设具有生态宜居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专人回答用户问题随问随答
主编对园区的评价
寻找更多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