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召开社会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2012年全市社会建设工作情况和2013年主要任务,及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情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徐建华在讲话中强调,东莞要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必须“两条腿走路”,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
把社会建设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位置来规划、部署、考核、推进,徐建华的“四同”表态,不可谓不是对东莞社会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支持。回顾自去年6月,省社工委与东莞签订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协议以来,东莞在基层管理、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社工队伍建设、社会组织发育等诸多方面的拓进,即不难看出,社会建设在东莞,实则已到了一个何等紧迫的关口。3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行政架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原因,东莞在经济狂飙之时所担负的社会管理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不仅珠三角和广东省,全国范围可能都难觅相匹敌的城市。这使得东莞在谈及推进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时,与其他城市比起来,自有一番得失自知的感慨与体会。
的确,现代社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社会,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差别就是,现代社会中,活跃着一大批有着各自功能定位、不同形式和服务目标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一方面是公民实现各种旨趣和公共关怀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实现与国家和市场力量相联系的纽带。观察所有现代社会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其实就是建设一个对应于国家和市场的积极主动、自由开明的公民社会。社会建设要达成的任务和目标,就是锻造公民,培育自组织型的社会,以形成信息透明和民意自由表达的社会结构,使社会成为市场—权力—社会结构中既相互制衡,又互为支持的均衡性支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这种自由而强盛的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一个均衡的、健康的现代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这样的感慨和体会,应是徐建华这番“四同”表态的事实基础。正如去年学者丁元竹教授在参与东莞一个讲座时所言,东莞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培养经济组织一样,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不难看出,诸般不同表述的背后,面对的课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切实的政策举措,尽快扭转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格局,而这,也正是东莞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关键所在。从更宽阔的视野看,如果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的确存在着其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和演进路径的话,那么,我们还有理由认为,社会建设的拓展与实践,还将把东莞城市带入到一个脱胎换骨的现代化转型新阶段。
专人回答用户问题随问随答
主编对园区的评价
寻找更多厂房